來源:中華糧網 發布:2020-09-07
在全球面臨50年最大糧食危機的背景下,每一粒糧食都成了特殊再特殊的戰略資源。國家高層頻頻定調糧食安全,重農抓糧,開源節流,全方位保證糧食安全。為了倡導節約糧食,央視兩次將矛頭對準嚴重浪費的的大胃王吃播,就此,一場關于糧食浪費的整風運動開始了。
一場糧食整風運動
國不可一日無糧,家不可一日無米。
糧食安全這個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拿出來討論,或似空虛來風、或似輿論炒作、亦或似無稽之談,但今年的狀況似乎有點不同,非常罕見的開動了國家層面的宣傳,高層率先定調糧食安全,官分媒體緊跟播報,大面積鋪蓋宣傳,滲透到各個層面領域。
“奢靡之始,危亡之漸”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
古人在崇尚節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句句警言透露著中國居安思危、崇尚節儉,抵制奢靡之風的大智慧。我國解決溫飽問題也不過數十年時間,有人說,中國文明史就是一部饑餓史和與饑餓的對抗史,對饑餓的記憶和對食物的珍惜,已經深深的融入我們的文化基因。為了解決吃得飽吃得好的問題,中國經歷了漫長又刻骨銘心的奮斗歷程。2019年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所述,中國正處在歷史上糧食安全形勢最好的時期。
但不可否認,我國糧食安全的法治基礎依然較為薄弱,事關14億人吃飯的糧食問題在國家基本法律規范層面還待進一步完善。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必須加快推進糧食安全保障立法,加快實現糧食安全保障從政策治理到法治治理的根本轉變。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立法。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推進糧食安全保障立法提出明確要求,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糧食安全保障法》列入五年立法規劃一類項目,將針對糧食生產、儲備、流通以及糧食質量和應急等不同環節可能引發的糧食風險隱患重大問題,提前做好制度設計與法規建設。
目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已將“糧食安全保障法”列為一類立法項目,有關方面正在積極推進法律起草工作。反對浪費糧食、倡導節約糧食等內容,應當在糧食安全保障法中有所反映和體現。
9月1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強調,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糧食安全制度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保糧食能源安全”作為“六保”的重要內容之一,保障糧食生產是提高我國糧食安全治理能力和完善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必然要求。
需要強調的是,國家倡導節約糧食,并不是說中國出現了糧食危機,而是說糧食安全是長遠問題,并不是當前問題,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國只是更先警覺到飯碗必須端的更牢靠,絕不可因為一粒糧而受人牽制。而法治正是解決食物浪費、樹立節約新風的重要方式。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物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減少和杜絕糧食收儲過程中和食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中的浪費現象,以法治方式進行綜合治理。
各國是如何節約糧食的呢?
糧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戰已經引起了不少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高度警覺,針對全球每年約1/3的糧食(約13億噸)被浪費,很多國家通過加強立法、普及節約意識教育、民間力量參與等方式,引導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費和生活習慣。
2019年中亞及南亞地區的糧食損失率最高 圖源:新京報 動新聞
美國:推出《食品日期標簽法案》
論能源消耗,美國人堪稱世界第一。據統計,美國每年有40%的食物被浪費,據世界時報報道,美國每年約有6000萬噸價值1600億美元農產品遭到丟棄,其中奶制品占比最高,大約損失910億美元。
針對這一嚴峻形勢,美國通過立法對食物浪費加以規范,2019年美國推出《食品日期標簽法案》,嚴格區分“最佳食用期限”(Best if Used By)和“保質期”(Use By),通過給食物給出不同的保質期標簽,以減少消費者扔掉可安全食用的食物。
歐洲國家的食品浪費最為嚴重:比例高達40%,整個歐洲每年食品浪費總量足夠兩億人食用。
法國:世界首個《反食物浪費法案》制裁
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署統計,法國每年丟棄的食物相當于浪費了160億歐元,排放了1530萬噸二氧化碳,是法國境內飛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五倍。但法國并沒有對如此嚴重的浪費現象坐視不管,甚至將抗擊食品浪費已經上升到了法律規定的級別。
2016年2月,法國成為全球首個專門制定法律禁止食物浪費的國家?!妒澄锢速M法案》規定,禁止超市扔掉或銷毀未售出的食物。如果超市有未售出但仍可以食用的商品,必須捐贈給慈善機構或食物銀行。超市和慈善機構簽訂協議后,還能獲得捐贈食物價值60%的稅收減免。如果違反規定,超市經理將面臨2年監禁和7.5萬歐元罰款。
意大利:剩余食物回收率超23%
與法國的以“罰”為主不同,意大利《反食品浪費法》更加注重“鼓勵”原則,將通過減免稅收等手段鼓勵企業或農場,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仍可以食用且符合衛生標準的過期食物,力圖減少在食品生產、加工、分配、消費等整個鏈條上產生的浪費。根據2020年的最新數據,自這項法律出臺以來,意大利剩余食物的回收率已經達到23%以上,在歐洲國家中名列前茅。
法國和意大利的立法行為,在整個歐洲甚至世界上都有“滾雪球”的效應。更多的國家表示對此項法令有著極大的興趣。
進口國家的節約糧食情況
日本:國土面積小,山地丘陵多,平原耕地少。據日本農林水產省今年8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19年度食品自給率為38%。
為了減少食物浪費,日本政府注重從立法著手。2001年,日本實施《食品循環法》,要求食品生產企業減少廢棄物排放,盡可能進行循環再利用。去年10月,日本實施《食物浪費削減推進法》,規定政府有責任推進避免食物浪費的相關政策,并要求從食品生產到消費等各環節減少浪費。
新加坡:所需食品中近九成依靠進口。新加坡食物的浪費意味著新加坡需要進口更多食物。同時,為處理大量食物垃圾,新加坡還需要建設更多廢物處理設施,如將廢物轉化成能源的工廠和垃圾填埋場等,這對于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而言難以持續。
2015年11月,新加坡環境局啟動了減少食物浪費推廣計劃,通過在網站、電視和報紙等媒介和社區等渠道宣傳節約糧食倡議,鼓勵公眾養成合理購買、儲存和制作食物的習慣。去年12月的一項調查顯示,2019年新加坡的食物垃圾比2018年減少5.8%,是2013年以來的新低。
韓國:韓國國土面積較小,人口眾多,在糧食產量方面除了大米能自給自足外,絕大部分的面粉、豆類、粗糧等都需要進口。為了杜絕餐桌上的浪費,包括餐廳等在內的餐飲場所出臺了多項舉措,促使人們節約糧食。
作為餐桌浪費的重災區,韓國自助餐餐廳要求顧客剩余食物必須繳納罰款成為普遍現象,并明確寫在餐廳的價格板上。這項規定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首爾市率先立法,要求中型和大型飯館每月必須繳納“環境負擔金”,此后逐漸向全國推廣。
危機,最后都是留給窮人的。
說到最后,所有危機,最后都變成了窮人危機。
對于大國和糧食出口國來說,糧食整風運動是有備無患,提高自身的糧食供給能力,是好上加好,優上加優的做法,而真正陷入糧食危機的那群人,每日的口糧都成了問題,又何談維護糧食安全。
2019年全球糧食產量超27億噸。人類能生產多于需求的糧食,但全球饑荒是一個 “非患寡,患不均” 的典型難題。
全球最饑荒的地方,是最貧困、最動蕩和受災最嚴重的國家。
聯合國7月公報中,急需糧食援助的國家上升到44個:中非、尼日利亞等34個非洲國家,敘利亞、伊拉克、朝鮮等8個亞洲國家,委內瑞拉、海地2個拉美國家。
7月13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5個組織聯合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年報顯示,2005年以來,饑餓人數原本逐年穩步下降。但從2014年起,又重新緩緩上升,截至2019年底,全球有近6.9億人面臨饑餓問題,約占世界人口的8.9%。
亞洲的饑餓人數最多,有3.81億,占據世界饑餓人數的55.4%。非洲以2.5億饑餓人數位列第二,同時,非洲的饑餓人數增長速度最快,如果按照報告趨勢持續下去,到2030年非洲將成為饑餓人數最多的地方。這些糧食最危險的地方,正是世界上最貧窮、動蕩、災害最多的地方;受災最嚴重的人,是農民、失業者、婦女和兒童……
長期來看,這是全球不平等和貧富嚴重分化的必然宿命。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堅定地承擔起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責任。除了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積極與世界各國攜手應對全球饑餓問題。《中國的糧食安全》數據顯示,1996年以來中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實施了20多個多邊南南合作項目,向非洲、亞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區的近30個國家和地區派遣近1100人次糧農技術專家和技術員,約占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項目派出總人數的60%,這是中國在解決世界范圍內饑餓問題上展現的大國擔當和作為。
來源:中華糧網
(該文章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