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西贛糧 發布:2021-02-04
謝華安,1941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龍巖,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科院研究員。 1959年謝華安福建龍巖農業學校畢業后先后在福建永安縣大陶農業中學、永安縣農業中學擔任教師;1964年從福建農學院(函授)結業后先后在永安農業職業學校、三明地區五七干校擔任教師;1972年調入福建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80年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1981年培育出"汕優63";1987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2年晉升為研究員;1996年至2006年擔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成為奧運火炬手;2012年應邀出任世界客屬第二十五屆懇親大會首席"城市驕傲"形象大使;2016年擔任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成員。 謝華安主要從事三系雜交稻和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在"恢復系親本的選擇技術"、"測交配組技術"、"抗瘟性篩選育種程序"和"雜交水稻中稻制種技術"等方面有重要研究成果,育成中國雜交水稻親本遺傳貢獻最大的恢復系"明恢63",主持育成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汕優63" 。
人物經歷1941年8月16日,謝華安出生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適中鎮。 1959年,謝華安畢業于福建龍巖農業學校。畢業后先后在福建永安縣大陶農業中學、永安縣農業中學擔任教師(至1964年)。 1964年,謝華安結業于福建農學院(函授)。畢業后先后在永安農業職業學校、三明地區五七干校擔任教師(至1972年)。 1972年9月,謝華安從五七干校被調入福建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正逢雜交水稻協作攻關組從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抽調農業科技工作者,他作為福建省協作組成員被派往海南,開始了育種生涯。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至1995年)。 1980年冬,根據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謝華安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 1981年,謝華安利用"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雜交,培育出"汕優63","汕優63"成為雜交稻中的明星。 1987年,謝華安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2年晉升為研究員(評研究員時免予論文答辯)。 1996年,謝華安擔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至2006年)。 2007年,謝華安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謝華安成為奧運火炬手。 2012年7月,謝華安應邀出任世界客屬第二十五屆懇親大會首席"城市驕傲"形象大使。 2016年6月12日,農業部向社會公示了第五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名單,謝華安為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成員。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謝華安主持育成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汕優63",到2010年累計推廣9.46億畝,增產糧食700多億公斤,新增社會經濟效益700多億元。 · 科研成果 一、培育出雜交水稻"汕優63",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汕優63"不但產量高、品質優,還解決了抗稻瘟病這一關鍵技術問題,對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起到決定性作用。至2001年累計種植9.45億畝,增產糧食698億公斤,增收近700億元,是中國1987年以來年種植面積最大、累計種植面積最多、推廣范圍最廣、增產糧食最顯著的水稻良種,至2001年,其種植面積仍為全國第一。"汕優63"還因再生力強,實現了再生稻在中國農業生產上的突破,促成了中國"中稻--再生稻"種植制度的完全形成。 二、培育出雜交水稻優異種質"明恢63",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明恢63"是中國雜交水稻組合配制中應用最廣、種植面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效益最顯著的恢復系。至1997年,全國以"明恢63"為恢復系配制的雜交水稻組合中,推廣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有18個,累計推廣面積11億多畝;以"明恢63"為親本選育出13個新恢復系,以這些新恢復系配制的雜交水稻中推廣面積100萬畝以上的有17個,累計推廣3.3億畝。 三、探索出科學的雜交稻育種理論與方法,廣泛應用于雜交水稻育種實踐,有力地推動了雜交水稻的發展 1. 探索出"恢復系親本的選擇技術" 在野敗型不育系的恢復系選育中,不管親本品種原產地出于何處,采用"恢×恢""恢×保""保×恢"的配組方式均可選育出恢復系。但他堅持兩條:親本的原產地必須都是低緯度(赤道附近);親本必須是具有強恢復基因,采用"強恢×強恢"的配組方式,選育恢復系,比較容易選到具有強恢復能力的恢復系。因為恢復系若帶有保持系或較高緯度起源的品種的血緣會影響雜種后代優勢。 2. 探索出高效的"測交配組技術" 謝華安認為,選擇可恢性差、配合力差的不育系(如688選A)測交,可以嚴格區分具有不同恢復力和配合力水平的恢復材料,從中選優與可恢復性好的不育系(如珍汕97A)雜交,則其恢復力和配合力在不同生態條件下都強。 3. 建立起一套較完整有效的"抗瘟性篩選的育種程序" 謝華安研究出的雜交后代"低世代重病區抗瘟性篩選--中世代旱病圃鑒定--高世代室內強致病性的多菌株接種鑒定"的抗瘟育種程序,使選育出的"明恢63"等恢復系及其配組的雜交水稻抗性強且持久。 4. 研究出產量高、純度好的中稻制種技術 1977年,雜交水稻剛推廣不久,他即研究出改雙晚制種為中稻制種的技術,解決了雙晚制種后期溫度低、產量不高以及因早季落地谷而影響種子純度等問題。由于采用中稻季節制種的方法能大幅度提高雜交稻制種產量,從而加快了福建省雜交水稻更大面積的推廣應用。 四、培育出10個通過國家、省、市品種審定的系列雜交水稻新組合,獲得5項部、省科技進步獎 繼"汕優63"之后,源源不斷培育出系列新組合,這些新組合至1999年累計推廣1.31億畝。其中"汕優78"、"V優77"被列為國家"八五"和"九五"重點科技成果推廣項目,"V優77"及"汕優77"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推廣面積最大的早熟雜交稻組合,累計推廣6000多萬畝。他因此獲得"全國'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稱號。 五、探索水稻育種新途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九五"以來,他重點從事超級稻育種研究,育成超級稻恢復系"明恢86",并配組成雜交稻"Ⅱ優明86"、"汕優明86"等分別通過國家和省審定的超高產組合,已累計推廣800萬畝。"Ⅱ優明86"最高畝產達1196.5公斤,打破世界水稻單產紀錄;"汕優明86"還因再生力強,2001年創再生稻百畝連片頭季平均畝產851.0公斤的世界高產記錄,再生季平均畝產達到501公斤,最高畝產干谷581.1公斤,又創造了世界水稻再生稻的超高產記錄。從1996年起,他開始探索水稻航天育種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現已育成"特優航1號"、"Ⅱ優航1號"等高產組合,并貯備了一批性狀好、米質優、抗性強、類型豐富的優異種質,為今后進一步開展超級稻育種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他還組織開展轉基因水稻育種研究,取得顯著進展。主持建立了福建省農業遺傳工程重點開放實驗室,組織開展了"規模化轉基因水稻育種體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了規模化轉基因水稻育種體系,解決了轉基因水稻育種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 學術論著 從1996年到2007年,10年發表40多篇論文,還出版專著《雜交稻育種與實踐》、《中國綠色農業》等。其中,謝華安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在正規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有十來篇。 謝華安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有:《雜交水稻中季繁殖制種技術》(1982年),《燦型雜交水稻汕優63及其恢復系明恢63的選育研究》(1987年),《雜交早稻威優77及其恢復系明恢77的選育研究》(1992年),《燦型雜交水稻恢復系的選育》(1994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良種"汕優63"Ⅰ培育的理論與實踐》(1996年),《雜交水稻恢復系和強優組合選育進展》(1996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良種"汕優63"Ⅱ主要農藝學與生物學特性》(1997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良種"汕優63"Ⅲ光合特性與光的利用率》(1997年),《明恢63的選育與利用》(1998年)。 · 科研成果獎勵 謝華安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5項。
人才培養謝華安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5名。 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1997年,謝華安兼任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1996年以來先后兼任福建農林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指導小組成員、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和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現兼任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福建省農學會副會長。是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 個人生活1941年,謝華安生于著名革命老區閩西龍巖的一個貧困家庭,祖祖輩輩皆以農耕為生。他所在的山鄉地瘠人窮,平常年份田里的出產尚不能自給,災荒年月更遑論"瓜菜代"!謝華安出生前,父親的兩個弟弟因挨餓受凍、缺醫少藥而夭折,此時又值抗戰歲月,父親為他取名華安,就是祈禱中國人民能打敗日本侵略者,希望中華民族早日長治久安、老百姓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投身育種以來,謝華安遠離家庭的歡樂,次子和女兒出生時,謝華安都遠在天涯海角,是同事們拿著家信,告訴他又做了爸爸。特別是女兒出世那年,老大得了麻疹,老二很快被傳染上,兄弟倆躺在床上,連下床的力氣都沒有。母子四人都有生命危險,作為丈夫、父親,謝華安真想留在家里看護照料,等妻子分娩后再走。可是,海南南繁基地育種的季節到了,育種非同一般,誤一天就誤一季。謝華安心急如焚,在痛苦中、在妻子的泣聲中,咬緊牙根,毅然踏上了南下的旅途。這第三個孩子,還是妻子自己接到人世的。 1977年農歷臘月初十,是謝華安父親的61歲生日。按當地習慣,男人61歲生日就得叫71歲大壽,特別值得紀念。在家排行老大的謝華安,本該全盤負責操辦父親的大壽慶典,可恰逢他試驗育種基地的插秧、田管季節,苗期管理是水稻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謝華安若盡人子之孝,從海南回家為老人家做壽,以當時落后的交通,從海南到福建,千里之遙得坐輪船、乘火車,再改換幾次汽車。且不說經常買不到車船票,就算順利,來回也得半個來月呀,豈不耽誤了試驗!謝華安在海角天涯痛無分身之術,同事們知道這事后,特地在他父親生日那天晚上,在海南的橡膠林里點起了61根蠟燭,唱起了《生日快樂》歌,只不過把歌詞改為"祝你的父親生日快樂"。當謝華安替遠方的父親吹滅61根蠟燭時,潸潸熱淚無法抑制地掛上了臉頰。 1983年,連續7年沒在家過春節的謝華安,得空回家吃團圓年夜飯。當時,他的第二個孩子連續多日高燒不退,而妻舅剛做完胃切除手術,在他家休養,妻子認為謝華安這個游子這次能在家住上十天半月的,幫她一點忙了。可年關未出,謝華安從電臺的天氣預報中得知,海南低溫陰雨。惡劣的天氣勢必影響雜交水稻父母本的生育進度,可能造成花期不遇,海南2000多畝的"汕優63"是大面積制種的關鍵一年,他心急如焚,立即就要趕赴海南。 前腳剛踏入家門,后腳就要去海南,一向豁達賢惠的妻子,第一次沖丈夫發起了火:"你在外面搞科研育種,我在家照顧父母和孩子,料理家務,你知道有多苦嗎?這些年天大的困難我都自己咬著牙撐下來,我向你發過牢騷嗎?兒子連日高燒,我的弟弟又胃切除,你又不是不知我爸爸就是因為胃切除手術而離世的,兩條命都有危險,你怎么無情無義,忍心走得成啊?" 妻子的指責,連同病中兒子和妻舅的呻吟,像刀一樣剜著謝華安的心,但面對事業他別無選擇。謝華安硬著心腸,挎著行李,義無反顧地消失在妻子的汪汪淚眼中。 1977年父親61歲大壽謝華安在海南無法回家,他那時就在心里流著淚發誓,待他老人家71歲大壽時一齊補上。可1987年這天來臨時,謝華安又在北京忙于"汕優63"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成果答辯。通情達理的父親沒有半句責備。1997年謝華安父親一病不起,彌留之際要家人不要告訴謝華安,別影響了他的工作,遺囑希望兒子能為人民育出比"汕優63"更好的良種。當謝華安聞訊趕到父親身邊時,老人家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母親病重時,謝華安也未能在她病床前盡孝,走時甚至無法見上最后一面。俗話說"子欲孝而親不在",每念及此,不知多少次,謝華安默默地面對父母的遺像垂淚。 可以說,家,是讓謝華安牽掛并常使他心頭涌起愧疚傷感的地方。他深感,作為兒子,作為丈夫,作為父親,自己都是不合格的,在感情上虧欠著父母妻兒。然而自古忠孝難兩全,面對國家,面對廣大的農民,他又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能在廣闊的田野上為老百姓做點事,夫復何求! 謝華安鐘情雜交水稻,由于風吹日曬,雨淋水浸,給他留下了重度風濕性關節炎。而過度勞累,生活沒規律、三餐無定時,冷熱不顧,又使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有時胃病發作,疼得他蜷曲著身子坐在田坎站不起來,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冒。嚴重的胃病給謝華安的工作造成很大麻煩,有一次,不到半年時間,他連續兩次因嚴重胃病引起便血。那年11月發病時,正遇播種期,為不耽擱時間,他不顧醫生的警告,仍然出現海南的田頭。 人物評價謝華安憑著對土地的反哺深情和對農民的摯愛,為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推廣并在國際保持領先地位做出了突出貢獻。 謝華安同志治學嚴謹,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在雜交水稻育種生產第一線。從1972年開始堅持每年前往海南進行南繁育種 。(何梁何利基金會評)
|